90年,一个人一生能经历几次这样的等待。500公里,一罐泥土走完一段未竟的归途。19名后代,在桂林兴安县界首渡江遗址公园掘起浸过鲜血的土,21声礼炮在赣州鸣响。问题来了,一把土,真能把时间拉回原点吗,真能让离散的人与土地重逢吗?
有人说,这是庄严的告慰;也有人说,不过是形式感。争议就摆在这里:泥土是象征,还是回家。现场却没有口水,只有颤抖的手。陆翠英提着铁锹,把一把把泥土装进特制罐子,她说要替父亲回赣南老家。父亲是谁,走过怎样的战场,为何从此再没回过家乡,这些问题先放下。先记住时间,先记住地点,先记住那一声声轻轻刮起的铁锹声。
这场名为“英魂归根 信念传承”的采土仪式,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发生90周年之际,由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江西省赣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发起,时间从11月29日到12月2日。地点选在桂林兴安县的界首渡江遗址公园,那里见证过最艰难的渡江。19名在湘江战役后失散在桂林的红军后代,在这里把“英魂土”郑重装罐。
一路向东南,目的地是500公里外的赣州市。到达革命纪念馆,各界代表列队迎接,21声礼炮接连而起,像给时间标注刻度。一名少先队员代表发言,话不多,意思很实在:珍惜今天,学先辈的勇气,把信念变成行动。
现场还有另一个画面:退役军人代表陈宏雄接过来自界首的土,说90年前的血战造就了今天的道路。随后,湘江土与赣南红土在仪式上合二为一,一棵“信念树”被种下。有人说,这叫把故事扎根。
普通人怎么看。沿途的围观者说,原来历史不是只在书上,原来泥土也能开口说话。网上也有人留言,赞这份跨越时间的相迎,也有人问,除了仪式,还能做些什么。问题留着,路还长。
看上去,事情走到了一个圆满节点:土到了,礼炮响了,树也种下了。情绪像潮退,平静仿佛回归。但越是平静,越说明还有没说完的事。
12月1日,队伍分组回到先辈出生地,认祖归宗。这个动作让故事又翻了一页。钟道平的儿子钟久华,带着儿子钟忆林,回到瑞金市九堡镇慈坑村的钟氏宗祠。他们郑重祭拜,族人闻讯而来,围坐,摆上本地菜,边吃边聊。气氛温暖,不用修辞。钟久华提起父亲,话里带着一辈子的盼。父亲是红三军团战士,湘江战役中弹负伤,被全州县群众救回,从此与部队失散。那一年,他还年轻;后来,他留在桂林,成了那片土地的女婿,却始终把瑞金放在心上。1966年,父亲曾描述过一次回乡路,路远、路窄、路难走。如今,宽路、亮灯、净院,眼见与记忆反差巨大。钟久华今年70岁,说自己从未忘记瑞金人这一层身份,这次能在祠堂前跪拜,算是把愿望落了地。
此刻,另一种声音出现了。有人问:把土带回去,真的就能“归根”吗?是不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口述史整理、后人互访、失散者寻亲上,更能触及问题的核心。也有人回应:仪式不是终点,是开端,先让更多人看见,再把行动铺开。一来一回,论点不冲突,但重心不同。
更大的背景是,当年湘江战役后,留在桂林的赣南籍幸存老红军约有40余人,多数终身未能再回家。这个数字不大,却沉。因为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断裂、一次地理的迁移、一个地方志的缺口。到今天,这些故事靠谁接着讲,靠谁补上。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暗流在那儿,并没有走远。
反转在哪里?在“来”和“去”碰到一起。很多人以为,把湘江土带回赣南,故事就结束了。结果在12月1日,红军后代们又从赣南各地掘取一抔家乡土,带回桂林,去告慰长眠他乡的先烈。土的方向,变成双向。这个细节改变了叙事逻辑:不是单向归根,而是两地对望,彼此成全。这一刻,前面的伏笔都对上了:铁罐不是容器,是信号灯;“信念树”不是纪念,是承诺;21声礼炮不是结束,是宣告。
矛盾也在抬头。有人坚持,纪念就该庄重,强调仪式感能把心拧在一起,才能让下一代记得从哪里来。也有人强调,历史需要证据与资料,档案、口述、展陈、教育要跟上,否则热闹一阵,归于沉寂。双方越说越直,火药味上来。但越辩,越清楚共同点:都不愿记忆被风吹散,都希望那一代人的牺牲不被简化成几句口号。于是,“英魂归根、故土情深、故乡味道”三个阶段就有了实意:先把人心聚拢,再把故事说全,最后让地方温度把人留住。
活动告一段落,表面恢复平静。树在土里,牌在风里,照片在媒体上。但新的难题马上冒头。最现实的,是记忆的断层。许多名字散在乡村、祠堂、家谱和零星记忆里,线索断了,地址变了,讲述者老去。还有代际的距离,年轻人忙着学业与工作,愿意听,也需要好内容;不愿听,就会被短视频的节奏带走。再有城乡流动更快,原乡的概念在变,如何把“回家”变成常态,而不是一次性的返程券。
意外的障碍也不少。比如细节认定难:当年战场转移频繁,口述之间有差,怎么交叉印证;再比如组织层面的持续性:一次活动容易,常年坚持难,需要人、钱、时间,还需要方法。还有一个现实分歧在加深:到底该优先做哪些事。有人主张多建场馆,多做沉浸式展陈,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有人主张把资源先投向老兵口述史抢救,哪怕一台录音机、一张旧照片,也可能救下一个家族的记忆;也有人提数字化,做数据库、做地图,把散落的点连成线。方向不同,各有理路,但手里端着的,都是那一代人的名字。
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已给出一个可复制的模板:联合主办、跨省协作、分阶段推进。这次由桂林与赣州联合发起,既是对长征的回望,也是对红色精神的致敬。问题的下一步,是如何把这条路走长,走深,走到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寻常人的生活里。
直说吧,光好看不算数。要说“形式感”,这次确实做得周到,土装得稳,礼炮打得齐,树也种得正,照片拍得美。但问题也直挺挺地站在那儿:资料怎么补,故事怎么接,寻亲怎么推,教育怎么做。夸一句,仪式安排得体面,场面感拉满,像电影的最后一幕;可电影散场后,字幕还没打完,工作才刚开始。如果只是把情绪推到高点,却不把事实一一坐实,那就让那一罐罐土背了太重的担子。
标题里说“把土带回家”,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给先辈最温暖的路引;也有人反问,情感要有,行动更要到位,一罐土能扛起全部记忆吗,还是该把更多资源用在口述史、寻亲和教育上。你站哪一边,是先把仪式做到极致,还是先把档案做扎实,还是两条路一起走,哪个更重要,为什么?欢迎你把理由讲清楚。
股票交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