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们都知道,发端于2015年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其中一项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举措便是实行“师改旅”改革,“师改旅”改革不仅面向陆军,而且还包括空军、海军乃至是武警部队。在这项改革落地之后,旅级建制成了我军的主要编制和核心作战力量单元,例如陆军集团军下辖的各种合成旅、炮兵旅、陆航旅、防空旅、特战旅、勤务支援旅等等,空军下辖的空降兵旅、航空旅、雷达旅、地空导弹旅、特战旅等等,海军的两栖陆战旅、航空旅、特战旅以及两个武警机动总队各自下辖的旅级支队(包括机动支队、直升机支队、交通支队、工兵防化支队、特战支队等)。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此前的军改中,原先隶属省军区系统的海防部队和边防部队也进行了“旅—营”制改革。只不过,由于沿边边防和沿海海防的实际情况与防务形势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边防部队和海防部队在落实“旅—营”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是有各自的节奏和特点的。概括而言啊,那就是海防部队是全部实行“旅—营”制,而边防部队则是旅、团两级编制并存。接下来,小圣就为大家展开介绍一下相关情况,供大家简要了解。
某海防旅“东海第一哨”升旗仪式现场
首先,介绍一下海防部队的“旅—营”制改革情况:
军改前,海防部队按照防区分布位置分别隶属各个沿海省军区和直辖市警备区管理,而且编制类型比较复杂,既有海防师、海防旅又有海防团和独立的海防营、船艇大队。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军改前,我军共计设有2个海防师、3个海防旅、数十个海防团以及大量的海防营和船艇大队,其主要职责是驻守沿海地区和海岛、守护海防、阻止敌方从海上渗透和登陆、消灭海上入侵之敌。
但在此前的军改中,海防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改革后,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除部分力量转隶海军陆战队外,大部分海防部队都是按照防区归属关系分别转隶北部战区陆军、东部战区陆军、南部战区陆军,统一改编为相应的海防旅(各海防旅再下辖相应的作战营和其他直属力量),且继续执行原先的海防任务。而为了更好的管理好海防部队、干好海防工作,相关战区陆军参谋部还设立了专职机构,比如北部战区陆军参谋部、南部战区陆军参谋部都设立了边海防处。如此一来,海防师、海防团这两种编制就彻底退出了国防历史舞台。
然后,介绍一下边防部队的“旅—营”制改革情况: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很典型的边海防大国,其中陆地边界东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经过黑龙江、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陆地边界线总长约为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陆地接壤国家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边界情况非常复杂。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就始终维持着规模庞大且战斗力很强的边防部队,事实证明,这支英雄的边防部队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改前,我军边防部队的编制有边防团、边防营和边防连,各边防部队根据防区隶属关系由相应的沿边省军区具体领导管理。其中,由于我国同印度、不丹的领土定界工作尚未完成(存在领土争议),也未签订边界条约,再加上印度方面不断在中印边境线搞摩擦,所以新疆军区、西藏军区都在中印边境线上部署了大量的边防部队,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戒。至于其他12 个陆地邻国,我国与这些国家都已经签署了相应的边界条约,并解决了相应的定界问题,已经没有任何领土争议存在。而这个大背景直接影响了边防部队的改革调整工作。
一方面,由于我国与除印度、不丹以外的其他陆上邻国都已经签署了边界条约、确定了毫无争议的陆上边境线,所以这部分边境地区的边防工作总体态势良好,也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风险,因此部署在这些区域的我军边防部队是全面落实“旅—营”制改革,并隶属相应的战区陆军。边防旅体制的最大优势是,在保证适当兵力规模的前提下,能够管理更大的边境区域、实行高效率的大面积联防,而且非常适合边境防务态势稳定的环境。
另一方面,大家也都知道,中印边境线上的日常摩擦不断,军事冲突风险非常高,因此漫长的中印边境线必须要部署重兵。更重要的是,中印边境情况复杂、态势严峻,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有风险和冲突,所以这种现实环境就不适合“大面积联防、大范围管理”的边防模式,而是要全面盯梢、处处警戒、随机应变。在这种情况下,新疆军区、西藏军区的边防部队只能是继续采用边防团的编制,从而做到部队充分的下沉至边境一线,确保力量充沛、部署到位、快速反应、及时布防,更能适应情况复杂、风险较高的中印边境线。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转载请联系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股票交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