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五粮液造车的新闻再次火了起来。
起因是五粮液集团参股的宜宾凯翼汽车公司发布了新车,售价仅5.99万元起。更引人注目的是,购买任意一款车即可享受75折购买五粮液各款白酒的特权,包括市场价约1100元的第八代普五。
这一跨界合作迅速引发市场关注,不少人好奇白酒巨头为何与汽车企业联手?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1. 五粮液“造车”
翻开五粮液2024年年报,全年营收891.75亿元,同比增长7.09%,但这个数字较往年双位数增长已明显放缓;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经营净现金流同比下降18.69%至339.4亿元。
就在白酒主业增速收窄的同时,五粮液旗下普什集团以1.33%的持股比例,成为了凯翼汽车的股东之一。
2017年,五粮液集团旗下的普什集团联合宜宾市国资,斥资24亿元从奇瑞手里拿下了凯翼51%的股权。同年9月,凯翼汽车智慧工厂在宜宾开工建设,该工厂总投资37亿元,设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4大工艺,于2019年12月24日竣工投产。
这笔跨界投资颇具中国式资本运作的典型特征:用资本换技术,用渠道补短板。
凯翼汽车并非行业新兵,该公司2014年诞生于安徽芜湖,2017年战略迁入四川宜宾。凯翼从芜湖迁至宜宾时,五粮液的入股更像是一场“地方产业协同”的安排。
对此,凯翼官网上直言不讳:“五粮液的战略投资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多元化视野。”
这种多元化冲动不难理解。2025年白酒行业增速放缓至个位数,而新能源汽车保持两位数增长。随着主业天花板隐约可见,跨界成为一个值得尝试的选项。除了汽车,五粮液还牵手隆基绿能进军光伏,新能源投资版图不断扩大。
这家由宜宾政府控股的车企,承载着当地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的厚望,而奇瑞汽车提供的整车研发技术,则为这场跨界降低了不少技术门槛。
凯翼昆仑iHD作为五粮液参与后的首款车型,刚刚亮相就被网友们研究个底朝天。资料显示,它搭载比亚迪的混动系统、宁德时代的电池,再加上由奇瑞调校的底盘,核心配置没有一个是由五粮液自研的。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的评价一针见血:“五粮液造车不是从零开始,它看中的是奇瑞的技术基底。”
2025年上半年,凯翼产销突破6万辆,出口同比增长超300%,累计用户规模突破30万。目前,凯翼汽车已构建覆盖SUV、轿车、MPV的全品类产品矩阵,推出炫界、轩度、昆仑、拾月等多款车型。
尽管数据看似亮眼,但放在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中,仍属于边缘化玩家。
2. 跨界营销
今年6月,凯翼汽车发布拾月Mate系列新版本,售价在5.99万元到7.59万元之间。这款定位入门级的车型,直接瞄准了性价比市场。
不过最引发市场热议的,不是新车本身,而是那个“购车享白酒75折”的营销噱头。
在凯翼汽车App上,500ml装52度八代普五标价1100元,打折后相当于每瓶立省275元。
当媒体向五粮液方面求证时,五粮液却表示“不了解相关情况”。这种回应耐人寻味,要么是内部沟通存在断层,要么是一种精心策划的“欲擒故纵”。
五粮液与凯翼汽车的合作并非首例跨界尝试。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探索通过跨界合作开辟新市场,创造新需求。
对五粮液来说,这是品牌年轻化、渠道多元化的有益尝试。白酒行业面临年轻消费群体断层的问题,通过汽车这一载体,五粮液可以触达传统渠道难以覆盖的年轻人群。
对凯翼汽车而言,借助五粮液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十万元以下价位段,这种差异化策略可能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但营销创新掩盖不了行业基本面的残酷。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蓝海,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5.99万的定价,直接对标五菱宏光MINI等成熟车型,而凯翼既没有比亚迪的技术积累,也缺乏五菱的渠道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的警告犹在耳畔:“造车是技术、人才及规模效应著称的传统产业,资金只是其中一方面。”
3. “有限冒险”
回顾近十年跨界造车史,成功者寥寥。格力造手机的折戟、乐视汽车的崩塌,都印证了制造业的残酷逻辑。即便如小米般投入巨资,也需面对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难题。
五粮液的聪明之处在于其有限参与。宜宾市国资控股80.67%,奇瑞持股18%,五粮液仅占1.33%。这个微妙的比例设计,既规避了跨界风险,又保留了产业协同可能。五粮液更像是在做一场“有限责任的冒险”,用最小成本测试转型水温。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场跨界狂欢背后,也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对车辆本身关注度的偏移。汽车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消费品,其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性能、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如果营销的焦点过度集中在购酒优惠上,可能反而会让人忽视产品本身的价值。毕竟,消费者最终需要的是一辆好车,而不是一个买酒的打折卡。
其次是对品牌价值的潜在影响。五粮液作为高端白酒品牌,长期以来建立的品牌形象是否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触达消费者,值得商榷。
再者,这种跨界合作的可持续性也有待观察。汽车和白酒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两者的消费群体、消费场景和消费决策过程都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实现真正的用户转化而非仅仅是眼球效应,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醉翁之意不在酒,从更深远的视角发掘,这场跨界实验的背后,也藏着宜宾这座城市的产业升级野心。
凯翼汽车2017年从安徽芜湖迁入宜宾,本身就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成果。如今借助五粮液的资本和品牌加持,宜宾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布局更加完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五粮液的品牌背书和渠道资源,可能成为凯翼汽车突围的关键变量。
一边是传统白酒巨头,一边是新兴新能源汽车。一边是千年酿造工艺,一边是现代工业集成。凯翼汽车依托奇瑞的研发积淀和区域优势资源,能否在五粮液的支持下酿出一杯“跨界佳酿”,仍需要市场的长期检验。毕竟,汽车工业需要的不只是资本和营销,更是对技术的敬畏之心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股票交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